顺义社区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回复: 0

【图】揭秘李双江背景 神秘家庭后面的另一翻景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8 12: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秘李双江神秘家庭背景
李双江,1939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国杰出的的男高音歌唱家,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导师,一级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曾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和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在北京举行过独唱音乐会,并为影片《闪闪的红星》等配唱插曲。演唱热情奔放,富有乐感,吐字清晰,声音流畅,高音稳定、透明,辉煌而华丽。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尤金,奥曼迪曾赞扬他有“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样的热情”。
李双江在艺术实践中,坚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刻苦钻研欧洲传统美声唱法的同时,他又大量地从民族声乐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保持民族风格。在中国歌坛上,李双江堪称一代歌王。他的代表作《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延安颂》《船工号子》《打靶归来》等优秀歌曲,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中国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李双江,幼年家庭贫困,但李双江从小热爱艺术,特别是唱歌。少年时的李双江经常在文艺会演中为学校和班级赢得荣誉。小学五年级时曾为哈尔滨市人民广播电台录音。1959年9月李双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读本科,师从喻宜萱、蒋英、沈湘、郭淑珍等等学习声乐。
在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双江坚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刻苦钻研欧洲传统美声唱法的同时,他又大量地从民族声乐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保持民族风格。特别是在新疆的十年中,李双江长期生活在部队战士和少数民族群众中间,深受十几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哺育和熏陶,对他后来的个人演唱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他的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其代表作《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被专家们称为“声乐艺术中西结合的典范作品”。
李双江是家喻户晓,备受爱戴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也是有名的大孝子。他对母亲的孝顺,以及母亲对他的巨大支持,都是非常动人的亲情故事。在多个场合,李双江都谈到过:“是妈妈把我引领进歌唱之路,并教会了我做人。”李双江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有十几个兄弟姐妹。李双江从小就显露出唱歌的天赋,7岁时就在电台录音,当时的哈尔滨人都知道有一个会唱歌的小男孩。
李双江回忆当年的情形说:那时我们家没有收音机,爸爸就向邻居借了一个收音机,放在家里最高的地方,让左邻右舍都能听到我唱的歌。当我的歌声从收音机里飘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他们没想到我唱歌唱得这么好。妈妈却躲在一边直抹眼泪,为我高兴得哭了起来。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平凡得50岁之前连名字都没有。有一次,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政府进行公民选举,妈妈当选为代表,街道办事处主任说:“现在是新社会,人民代表要有自己的名字,‘李宋氏’这名儿不行啊。”于是,主任想了一会儿说:“李大婶您人好,有德行又贤慧,就叫宋德贤吧!”妈妈回来后高兴地对我们说:“我有名儿了。”然后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妈妈生了我们十来个兄弟姐妹,拼死拼活地把我们养活大,同时还赡养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我们五个男孩子紧挨着,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一个比一个淘气!我家住在大杂院子里,我们经常惹事,只要我们和别人家孩子发生矛盾,不论理对理亏,妈妈都要领着我们上邻居家里去赔礼道歉,她从不溺爱孩子,这种和睦邻里,友好相处,吃亏让人,谦让为怀的家训,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快要考试时,妈妈给我做了一套黑色的列宁装,小直领,小袖扣,再扎一个小皮带,很帅气的。按说应该配双皮鞋,但是家境不好,买不起皮鞋,这我已经很知足了。妈妈又连夜为我赶制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第二天早上我去考试,妈妈像往常一样为全家煮了一锅大碴子,就是东北的玉米粥。吃饭的时候,弟弟在我的碗里挑出一根红肠,就是哈尔滨粗粗的、很香的那种纯肉的肠子。弟弟嚷嚷开了:“妈妈偏心!”妈妈赶紧把红肠掰成两段,给我和弟弟一人一段,妈妈含着眼泪对弟弟说:“不是妈妈偏心,你哥哥光吃大碴子粥,没有力气考试唱歌啊。”
1963年,李双江大学毕业后,去了新疆。1973年,被调回北京,在总政歌舞团工作。吃住条件好些了,他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尽快把母亲从哈尔滨接到自己的身边来享福。为了办理母亲的户口手续,李双江向有关部门跑了十几趟。一年半后,母亲终于来到了李双江的身边。经过十多年的分离和思念,母子俩又团聚了,此后再也没有分开过,又度过了二十七年的幸福时光。
李双江说,回到北京,我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刺,特别是1973年到1983年的十年间,我不断地琢磨新歌。而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听众,更是第一位评论员。妈妈也总能用劳动人民最纯正的眼光和最朴素的审美方式作出评价。每当新歌一脱手,我就说:“妈,唱给您听听吧。”妈妈认真地坐在那里,专注的目光看着我,从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我能分辨得出这首歌的优劣。妈妈说:“我听懂啦!”这首歌我就可以拿出来唱了;妈妈说:“这首歌土不土、洋不洋的,我不喜欢!”这首歌,我就不唱了。
我第一次给妈妈唱《再见吧,妈妈》这首歌时,妈妈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这首歌真好,别说是亲娘,就是后妈听了也会感动!”这首歌正如妈妈预言的那样,唱到了广大听众的心坎里。后来每次唱起这首歌,我几乎都要哭一回,因为好像妈妈就在我身旁,含着泪对我说着什么……
翻开《想起周总理纺线线》的歌谱,词作者中的宋德贤,就是李双江的亲娘。词曲都写好了之后,李双江对词中的一句“周总理纺的线,又匀又细白个生生真好看”不理解,怎么也唱不出感觉。母亲就跟他模仿这句陕北话怎么说,还给李双江表演了纺线的动作,帮他找感觉。结果,这首歌的亮点就是这句“周总理纺的线,又匀又细白个生生真好看。”
李双江为了让母亲高兴,带着母亲走了很多地方。李双江这边挎着水壶,那边挎着吃的,不顾大艺术家的身份,背着老母亲到处走,上火车下火车,上飞机下飞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路上李双江累的腿都软了,可他就是不让母亲从背上下来。走着走着,李双江感觉到脖子里湿漉漉的,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的眼泪一滴一滴掉到了他的脖子里。母亲为儿子的孝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李双江说:“娘啊,儿子本来就应该这样做,这是天经地义。娘为我们儿女的成长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儿子现在有条件带着您跑一跑,我很珍惜这种幸福。”李双江讲起这个几乎泣不成声……
李双江说,自从1995年10月2日妈妈走后,我们的交流方式就改变了,只能是隔三差五地去看望妈妈,站在她的坟前,我自言自语地向妈妈倾诉着……想起妈妈,我的眼泪就无法控制,思念之苦无时无刻地萦绕在心头……如今,我在舞台、屏幕上仍不断地歌唱。生我养我培育我的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没有这个第一位的忠实观众,我一下子就感到缺少了太多太多。冥冥之中的亲娘,您可知道,四儿双江在想您,在呼唤您!妈妈!
李双江前妻丁英,与李双江育有一子,名为李贺。现任妻子梦鸽,1966年出生。1988年,梦鸽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1990年10月20日,他们在友谊宾馆举行了婚礼。
据梦鸽回忆,1988年,我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一天,李双江的学生介绍我去听他的课,说他讲得很好。我去了。一进去,满满一屋子的人,双江正在听学生唱歌。他们唱完了,我走上前去,充满崇敬地对双江说:李老师,我唱一支歌给你听听。双江略略一惊,随即脸上露出一丝嘉许的神情。于是我唱了起来。刚唱完,李双江就带头鼓起掌来。就这样,我们相识了。
或许是那天唱歌让双江对我有了特别的印象,他开始对我挺关心的,上完课经常去看看我,还邀我一块吃饭。后来他的同事就开始给我们撮合,他们总跟我说双江挺好的,挺不容易的。开始我觉得对我来说跟他在一起是特别天方夜谭的事。因为他那么有名,而且又是一个年尊的人。可以说那时候我对他的感情里更多的是敬重。
我第一次去他家,一看,吃了一惊。他的家比他说的我想象的还要糟糕,脏极了。房间里什么值钱的都没有。两把藤椅,一架钢琴,一个书柜还是木工自己做的那种,就是简单地钉了几个格子。窗帘一半的环子都掉下来,床上是东北人用的那种格子被单,都是他妈妈给他打了补丁的,床底下满是鞋,脏东西到处都是。他妈妈跟他住在一起,但毕竟岁数大了,快80岁了,也顾不上他。
人家往往误会我,觉得我图他的荣华富贵。其实恰恰相反,哪个时候他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发行几百万张唱片,也没有版费的,就给了他几张唱片。那时候演出一场才几毛钱,最多一场十块钱。但是我觉得即使他不是很有钱也没关系,对我来说,他的存在就是财富,我就有饭吃。
2011年9月6日晚,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有人被打,民警立即前往处置,并将打人者带回审查:苏某,男,某校高三学生;李某,男,学生,对他人进行殴打并损坏他人机动车,苏某、李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刑事拘留。李某是李双江、梦鸽夫妇之子。



获奖记录
音乐奖项
2009    获得人民日报社颁发的“人民喜爱的艺术家”荣誉称号    (获奖)
2007    首届“华鼎奖”    “2007最受公众尊敬的表演艺术家”    (获奖)
2005    荣获中国电影百年华诞“当代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    (获奖)
1999    荣获1999年国际音乐盛典“终身成就奖”    《李双江歌曲集锦》    (获奖)
1999    获首届中国音乐电视金奖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    (获奖)
1963    获得由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优秀歌手奖”    《解放南方》    (获奖)
教育奖项
2007    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获奖)
1997    荣获1997年全军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    “红星音乐坛”声乐表演教学模式    (获奖)



李双江,1939年3月1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中国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
1963年,李双江随新疆歌舞团赴越南访问演出,凭借歌曲《解放南方》获得“优秀歌手奖”。1972年,李双江因演唱的《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党的阳光照耀祖国》、《拉着骆驼送军粮》等歌曲而在中国大陆为人熟知。1999年,凭借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获得首届中国音乐电视金奖。2008年李双江入选第二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2007年12月,李双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首届“华鼎奖”颁奖典礼,并获得“2007最受公众尊敬的表演艺术家”奖。2009年12月,李双江参加“人民喜爱的艺术家”颁奖典礼”,并获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荣誉称号。2012年8月7日,在哈尔滨举办“中俄木材之夜·情满故乡”李双江师生音乐会。2015年,参加中国文联2015年《百花迎春》春节晚会,并演唱《谁不说咱家乡好》。



揭秘李双江神秘家庭背景
李双江,1939年出生于哈尔滨。中国杰出的的男高音歌唱家,著名的声乐教育家,国家一级演员,研究生导师,一级专业技术文职干部,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研究生导师。196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曾在新疆军区文工团、总政歌舞团任独唱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和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协会副会长,中央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全军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在北京举行过独唱音乐会,并为影片《闪闪的红星》等配唱插曲。演唱热情奔放,富有乐感,吐字清晰,声音流畅,高音稳定、透明,辉煌而华丽。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尤金,奥曼迪曾赞扬他有“金子一般的高音,烈火一样的热情”。
李双江在艺术实践中,坚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刻苦钻研欧洲传统美声唱法的同时,他又大量地从民族声乐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保持民族风格。在中国歌坛上,李双江堪称一代歌王。他的代表作《红星照我去战斗》《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再见吧,妈妈》《延安颂》《船工号子》《打靶归来》等优秀歌曲,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在中国家喻户晓,广泛流传。
李双江,幼年家庭贫困,但李双江从小热爱艺术,特别是唱歌。少年时的李双江经常在文艺会演中为学校和班级赢得荣誉。小学五年级时曾为哈尔滨市人民广播电台录音。1959年9月李双江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读本科,师从喻宜萱、蒋英、沈湘、郭淑珍等等学习声乐。
在三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双江坚持走中西结合的道路,在刻苦钻研欧洲传统美声唱法的同时,他又大量地从民族声乐艺术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保持民族风格。特别是在新疆的十年中,李双江长期生活在部队战士和少数民族群众中间,深受十几个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哺育和熏陶,对他后来的个人演唱风格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他的歌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其代表作《北京颂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被专家们称为“声乐艺术中西结合的典范作品”。
李双江是家喻户晓,备受爱戴的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也是有名的大孝子。他对母亲的孝顺,以及母亲对他的巨大支持,都是非常动人的亲情故事。在多个场合,李双江都谈到过:“是妈妈把我引领进歌唱之路,并教会了我做人。”李双江出生在哈尔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有十几个兄弟姐妹。李双江从小就显露出唱歌的天赋,7岁时就在电台录音,当时的哈尔滨人都知道有一个会唱歌的小男孩。
李双江回忆当年的情形说:那时我们家没有收音机,爸爸就向邻居借了一个收音机,放在家里最高的地方,让左邻右舍都能听到我唱的歌。当我的歌声从收音机里飘出来的时候,大家都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他们没想到我唱歌唱得这么好。妈妈却躲在一边直抹眼泪,为我高兴得哭了起来。妈妈是一位平凡的女性,平凡得50岁之前连名字都没有。有一次,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政府进行公民选举,妈妈当选为代表,街道办事处主任说:“现在是新社会,人民代表要有自己的名字,‘李宋氏’这名儿不行啊。”于是,主任想了一会儿说:“李大婶您人好,有德行又贤慧,就叫宋德贤吧!”妈妈回来后高兴地对我们说:“我有名儿了。”然后是一阵爽朗的笑声。
妈妈生了我们十来个兄弟姐妹,拼死拼活地把我们养活大,同时还赡养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我们五个男孩子紧挨着,一个比一个大一岁,一个比一个淘气!我家住在大杂院子里,我们经常惹事,只要我们和别人家孩子发生矛盾,不论理对理亏,妈妈都要领着我们上邻居家里去赔礼道歉,她从不溺爱孩子,这种和睦邻里,友好相处,吃亏让人,谦让为怀的家训,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快要考试时,妈妈给我做了一套黑色的列宁装,小直领,小袖扣,再扎一个小皮带,很帅气的。按说应该配双皮鞋,但是家境不好,买不起皮鞋,这我已经很知足了。妈妈又连夜为我赶制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第二天早上我去考试,妈妈像往常一样为全家煮了一锅大碴子,就是东北的玉米粥。吃饭的时候,弟弟在我的碗里挑出一根红肠,就是哈尔滨粗粗的、很香的那种纯肉的肠子。弟弟嚷嚷开了:“妈妈偏心!”妈妈赶紧把红肠掰成两段,给我和弟弟一人一段,妈妈含着眼泪对弟弟说:“不是妈妈偏心,你哥哥光吃大碴子粥,没有力气考试唱歌啊。”
1963年,李双江大学毕业后,去了新疆。1973年,被调回北京,在总政歌舞团工作。吃住条件好些了,他第一件事,就是琢磨尽快把母亲从哈尔滨接到自己的身边来享福。为了办理母亲的户口手续,李双江向有关部门跑了十几趟。一年半后,母亲终于来到了李双江的身边。经过十多年的分离和思念,母子俩又团聚了,此后再也没有分开过,又度过了二十七年的幸福时光。
李双江说,回到北京,我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刺,特别是1973年到1983年的十年间,我不断地琢磨新歌。而妈妈是我的第一位听众,更是第一位评论员。妈妈也总能用劳动人民最纯正的眼光和最朴素的审美方式作出评价。每当新歌一脱手,我就说:“妈,唱给您听听吧。”妈妈认真地坐在那里,专注的目光看着我,从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我能分辨得出这首歌的优劣。妈妈说:“我听懂啦!”这首歌我就可以拿出来唱了;妈妈说:“这首歌土不土、洋不洋的,我不喜欢!”这首歌,我就不唱了。
我第一次给妈妈唱《再见吧,妈妈》这首歌时,妈妈一边抹眼泪一边说:“这首歌真好,别说是亲娘,就是后妈听了也会感动!”这首歌正如妈妈预言的那样,唱到了广大听众的心坎里。后来每次唱起这首歌,我几乎都要哭一回,因为好像妈妈就在我身旁,含着泪对我说着什么……
翻开《想起周总理纺线线》的歌谱,词作者中的宋德贤,就是李双江的亲娘。词曲都写好了之后,李双江对词中的一句“周总理纺的线,又匀又细白个生生真好看”不理解,怎么也唱不出感觉。母亲就跟他模仿这句陕北话怎么说,还给李双江表演了纺线的动作,帮他找感觉。结果,这首歌的亮点就是这句“周总理纺的线,又匀又细白个生生真好看。”
李双江为了让母亲高兴,带着母亲走了很多地方。李双江这边挎着水壶,那边挎着吃的,不顾大艺术家的身份,背着老母亲到处走,上火车下火车,上飞机下飞机,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一路上李双江累的腿都软了,可他就是不让母亲从背上下来。走着走着,李双江感觉到脖子里湿漉漉的,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的眼泪一滴一滴掉到了他的脖子里。母亲为儿子的孝顺流下了幸福的眼泪。李双江说:“娘啊,儿子本来就应该这样做,这是天经地义。娘为我们儿女的成长吃尽了苦,受尽了累。儿子现在有条件带着您跑一跑,我很珍惜这种幸福。”李双江讲起这个几乎泣不成声……
李双江说,自从1995年10月2日妈妈走后,我们的交流方式就改变了,只能是隔三差五地去看望妈妈,站在她的坟前,我自言自语地向妈妈倾诉着……想起妈妈,我的眼泪就无法控制,思念之苦无时无刻地萦绕在心头……如今,我在舞台、屏幕上仍不断地歌唱。生我养我培育我的妈妈却永远地离开了我,没有这个第一位的忠实观众,我一下子就感到缺少了太多太多。冥冥之中的亲娘,您可知道,四儿双江在想您,在呼唤您!妈妈!
李双江前妻丁英,与李双江育有一子,名为李贺。现任妻子梦鸽,1966年出生。1988年,梦鸽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1990年10月20日,他们在友谊宾馆举行了婚礼。
据梦鸽回忆,1988年,我考进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一天,李双江的学生介绍我去听他的课,说他讲得很好。我去了。一进去,满满一屋子的人,双江正在听学生唱歌。他们唱完了,我走上前去,充满崇敬地对双江说:李老师,我唱一支歌给你听听。双江略略一惊,随即脸上露出一丝嘉许的神情。于是我唱了起来。刚唱完,李双江就带头鼓起掌来。就这样,我们相识了。
或许是那天唱歌让双江对我有了特别的印象,他开始对我挺关心的,上完课经常去看看我,还邀我一块吃饭。后来他的同事就开始给我们撮合,他们总跟我说双江挺好的,挺不容易的。开始我觉得对我来说跟他在一起是特别天方夜谭的事。因为他那么有名,而且又是一个年尊的人。可以说那时候我对他的感情里更多的是敬重。
我第一次去他家,一看,吃了一惊。他的家比他说的我想象的还要糟糕,脏极了。房间里什么值钱的都没有。两把藤椅,一架钢琴,一个书柜还是木工自己做的那种,就是简单地钉了几个格子。窗帘一半的环子都掉下来,床上是东北人用的那种格子被单,都是他妈妈给他打了补丁的,床底下满是鞋,脏东西到处都是。他妈妈跟他住在一起,但毕竟岁数大了,快80岁了,也顾不上他。
人家往往误会我,觉得我图他的荣华富贵。其实恰恰相反,哪个时候他唱《红星照我去战斗》这首歌,发行几百万张唱片,也没有版费的,就给了他几张唱片。那时候演出一场才几毛钱,最多一场十块钱。但是我觉得即使他不是很有钱也没关系,对我来说,他的存在就是财富,我就有饭吃。
2011年9月6日晚,海淀区西山华府小区门口有人被打,民警立即前往处置,并将打人者带回审查:苏某,男,某校高三学生;李某,男,学生,对他人进行殴打并损坏他人机动车,苏某、李某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依法刑事拘留。李某是李双江、梦鸽夫妇之子。
<p align='cente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顺义社区网 |网站地图

GMT+8, 2025-4-23 04:26 , Processed in 0.3414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