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儿童绘本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艾瑞·卡尔1929年生于纽约,30多岁时开始自己的童书创作,他的童书作品以拼贴见长,图案大胆鲜明,色彩明亮欢快,排版独具匠心。生前著有70多部童书,代表作是用拼贴技法创作的《好饿的毛毛虫》(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其作品被翻译成7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1.7亿册。
“我想这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孩子们需要希望。凭借你的才能,你这只微不足道的小毛毛虫也能长成一只美丽的花蝴蝶,翩然飞进这个世界。”
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44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如钱锺书先生所言:“足下译著兼诗词两体制,英法两语种,如十八般武艺之有双枪将,左右开弓手矣!”他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西南联大求学日记》记录其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点滴生活。2010年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8月2日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系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许渊冲译《江雪》
——《云南驿怀古》
法国当代哲学家,斯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荣休教授。南希1940年7月26日出生于法国,1973年拿到博士学位,师从现象学家保罗·利科。1988年开始任斯特拉斯堡哲学系教授,2002年成为该校荣休教授。2016年,让-吕克·南希入选了美国教育网站The Best Schools评选的“在世最具影响力的50位哲学家”。让-吕克·南希的哲学思想深受他的老师兼朋友、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影响,二者相互对话式的写作构成了法国“解构思想”的核心文献和主要贡献。南希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探讨哲学的“意义”理论,以共通体的非功效、基督教的自身解构、世界的意义与身体的触感,扩展了解构的论域。代表作有《无用的共通体》《素描的愉悦》《缪斯》等。
布朗肖想象“最后作家”的死亡,并写道,在这死亡的时刻浮现的不是沉默,而是作家用一种独一的声音发出的“无尽的呢喃”,“游离的言语”。雅克·德里达的声音,慷慨的声音,将这样一种呢喃聚到自身之中——使之发声,使之成句,使之回荡。这呢喃是一个时代的呢喃,也是一个世界的呢喃:这呢喃存有一种慷慨,那慷慨先于任何的先祖或天赋,先于任何的起源或谱系:那是被等待的呢喃的慷慨,呢喃就这样让一个声音得以可能。“J. D.”(雅克·德里达的首字母缩写)是一个时代的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