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揭秘田壮壮被禁止拍片五年缘由 带你了解少为人知的蓝风筝(2)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610/20161023000506530.jpg1992年,田壮壮开始了他“自己的电影里面最细腻的一次拍摄”,这就是后来的《蓝风筝》。在《蓝风筝》中他又以独特的视点来看待“文革”那段历史,用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普通中国人悲欢离合的命运蹉跎,在摄影上大胆采用了蓝色滤镜,使影片的色彩既符合时代背景,又给观者压抑之感。《蓝风筝》给田壮壮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却也直接导致他不得不面对之后长达十年的禁拍期。《蓝风筝》因未经批准(无法通过审查),违规参加了1992年的东京电影节(由于日本东映投资方的原因转以日本电影的名义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集体退出电影节,以示抗议。尽管《蓝风筝》获得金麒麟大奖,但它无法逃脱被禁止的后果,田壮壮更是被一纸文书勒令禁止从事电影拍摄,之后停滞了长达十年的时间。田壮壮一直关心着青年导演的发展,监制策划了《长大成人》等影片。2003年起,田壮壮受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之邀回去担任导演系主任,主要任务是带研究生。日本著名评论家佐藤忠男称田壮壮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最杰出的电影导演”。每次看到那不堪的时代,没经历过的我总不能平静,但那些经历磨难乃至人生被改变的人却能平静回忆、诉说。即使曾经被伤害,乌鸦也不会记恨,因为“母亲曾经喂过我”。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610/20161023000506296.jpg
田壮壮中国电影“第五代”代表人物之一,曾当过兵,做过摄影师。父亲田方,曾在影片《英雄儿女》中扮演政委王文清。母亲于蓝,电影演员,曾出演的影片有《江姐》、《革命家庭》和《烈火中永生》。田壮壮1982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78年至2002年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与陈凯歌、张艺谋等并称为第五代导演。2002年回母校北京电影学院执教,担任导演系研究生导师、系主任;同时开启人生又一段创作高峰期,包括:向大师致敬的“临摹”之作《小城之春》,以他深深热爱的云南土地和云南人为主题的《德拉姆》,梦想、计划了多年的《吴清源》和《狼灾记》等。他的处女作《我们的角落》率先在文艺界引起轰动。《盗马贼》、《猎场札撒》体现着他为人性格豪爽而把柔情隐于心底的风格。在第五代导演中,他的运气显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种种非议。尽管如此,《盗马贼》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全新的电影形象赢得了“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大奖”,在《蓝风筝》中他又以独特的视点来看待“文革”那段历史。日本著名评论家佐滕忠男称他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最杰出的电影导演”。近年来他一直关心着青年导演的发展,并监督策划了《长大成人》等影片。1966年,田壮壮亲眼目睹父母被红卫兵批斗,从此,他将自己埋在书堆中消磨时光,与世隔绝,1968年,田壮壮在北京第十三中学毕业后赴吉林镇赉县插队劳动。后当了7年兵,喜欢上了摄影,不过他坦言对于军营生活有很多不好印象,尤其是当上了后勤处的干部之后。文革后恢复高考,田壮壮最初本打算报摄影系,不过年龄超过规定两岁,只能转报导演系。1978年田壮壮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与一般学生不同的是田壮壮在还没毕业时已经有机会导演片子了,1980年夏天,在其他人像陈凯歌奔赴各电影制片厂实习时,田壮壮和少数几个留在学校的人(谢小晶、崔小芹)有机会一起导演了短片《我们的角落》。而在毕业作品《小院》中,他的三位”摄影师“是张艺谋、侯咏、吕乐。1982年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壮壮的影片与其他人有着鲜明的不同之处,他摈弃了第五代不注重刻画人物的习惯,而将“人物”推到了影片创作至关重要的位置上。他的处女作《我们的角落》率先在文艺界引起轰动。田壮壮性格豪爽,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一种犷野性,而把儿女情长的柔情隐于心底。《盗马贼》、《猎场札撒》体现着田壮壮的这种风格。田壮壮自己声称“拍完就忘”,其实他在艺术追求上,影片的具体拍摄想法他每次都准备得极为丰富,在现场就显得相对轻松,他认为到“现场再认真就晚了。”在第五代导演中,壮壮的运气显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种种非议,尽管如此,《盗马贼》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全新的电影形象赢得了“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大奖。当时田壮壮的作品被人称为”看不懂“,所以关于《猎场札撒》、《盗马贼》更是一篇评论也没有。这两部作品之所以选择少数民族题材也完全是为了避开规则(假设是汉族题材根本不可能通过审查)。不过田壮壮依然在这两部影片的最后审查上遇到了极大困难。当时主管电影审查的还是文化部,他们看过《猎场札撒》后问田壮壮:你拍这电影给谁看,谁又能看得懂?不过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田壮壮的命运,他就是当时文化部的艺术顾问尤里斯·伊文思,这位老人看过《猎场札撒》后相当欣赏这位后生,遂成忘年交。也正是伊文思的帮助,《猎场札撒》才通以过了审查,不过对于《盗马贼》,老人第一遍也表示无法看懂,田壮壮只能再专门放映一次,伊文思才大加赞许。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610/20161023000506958.jpg
场景在北京的戏我好像都特容易看下去,不管什么年代。熟悉的环境和亲切的语言提供了安全感,如果再能认出一些地点,就推波助澜了。才看了一会儿,刚进入一户人家的生活,却仿佛已经从旁窥视许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对母子,原本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只因卷入逆流的浪潮,不能自已任由摆布。三次不幸都发生在他们身上,这般戏剧性和整出戏冷漠旁观的视角反差强烈,在这里,煽情似乎是可耻,也是不必要的,能够还击的不是眼泪,该是板儿砖。铁头缺少完整的父爱,但遇到了三位好父亲,更有一位好母亲。他们在动荡中努力守护着孩子的航船,可还是阻止不了童年的蓝风筝被践踏。铁头的生父被整成了右派,以最荒唐的方式——他工作的图书馆右派人数不够,他在开会期间出去上了趟厕所,回来就被定性了,而在场的包括他的好友即后来成为铁头第二人父亲的“叔叔”。生父踏上劳改的列车一去不回,被砸死在伐倒的树下,做了他乡的孤魂野鬼。母亲接到死讯后哭了,无声的。没有悲痛欲绝,无需煽情,她和观众都只是在接受一个并非不可预料的结果:很多人都死了,死法儿不同罢了。说“生活在继续”未免奢侈,只是努力活下去。叔叔进入了母子俩的生活,观众知道他是来赎罪的,母亲似乎不知道。不过一个眼神儿透露了她其实知道,那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母亲费力地做过冬用的煤,叔叔突然出现夺走铁锹干了起来,母亲的第一反应透着意外和友好,但随即想到了什么似的收起笑容变得凝重和犹豫。我心里就有谱儿了。后来母亲拒绝了叔叔的忏悔,因为她知道他不过个什么也左右不了的小人物,所以没有怪过他。一起熬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结合了,却没能迎来幸福,叔叔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610/20161023000506530.jpg
1992年,田壮壮开始了他“自己的电影里面最细腻的一次拍摄”,这就是后来的《蓝风筝》。在《蓝风筝》中他又以独特的视点来看待“文革”那段历史,用悲哀灰暗的基调讲述普通中国人悲欢离合的命运蹉跎,在摄影上大胆采用了蓝色滤镜,使影片的色彩既符合时代背景,又给观者压抑之感。《蓝风筝》给田壮壮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却也直接导致他不得不面对之后长达十年的禁拍期。《蓝风筝》因未经批准(无法通过审查),违规参加了1992年的东京电影节(由于日本东映投资方的原因转以日本电影的名义参赛),导致中国电影代表团为此愤而集体退出电影节,以示抗议。尽管《蓝风筝》获得金麒麟大奖,但它无法逃脱被禁止的后果,田壮壮更是被一纸文书勒令禁止从事电影拍摄,之后停滞了长达十年的时间。田壮壮一直关心着青年导演的发展,监制策划了《长大成人》等影片。2003年起,田壮壮受母校北京电影学院之邀回去担任导演系主任,主要任务是带研究生。日本著名评论家佐藤忠男称田壮壮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最杰出的电影导演”。每次看到那不堪的时代,没经历过的我总不能平静,但那些经历磨难乃至人生被改变的人却能平静回忆、诉说。即使曾经被伤害,乌鸦也不会记恨,因为“母亲曾经喂过我”。
<p align='center'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