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陈慧娴性感写真欣赏 经历起伏再度开唱(3)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511/20151108121736725.jpg黄金岁月
当下不可能再有经典诞生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飘于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 ———《千千阙歌》
陈慧娴走红正值香港乐坛的黄金时期,她当时拿奖无数并创下了不少纪录。1997年,宝丽金宣布陈慧娴的唱片累计总销量超过1000万张。她还是第一个在红馆挑战四面台的歌手。提起那个歌手和金曲辈出的黄金岁月,陈慧娴会有“再也回不去了”的感叹。
记者:有没有想过给自己找一个接班人?
陈慧娴:不需要找啊,我都没有退休(笑)。有一个陈慧娴就够了,我都做得这么好了,当我的接班人压力好大,好惨的啊!
记者:对乐坛现状不太信任?
陈慧娴:不是不信任,毕竟时代变了,大家的娱乐生活都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加丰富,上网、看电影、唱K、打游戏,渐渐地唱歌的和听歌的人也就少了。
记者:香港乐坛的黄金年代,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
陈慧娴:那个时候大家做起事来很认真,耐得住性子,一首新歌出来,唱片公司送到电台和电视台去打榜,电台DJ会在节目里反复推荐,电视台也会反复播放,让歌曲慢慢传开,大家都愿意给足歌手时间。
记者:现在呢,网络、彩铃,播放的渠道是不是更多了?
陈慧娴:是更多了,但人更着急了。一首新歌出来,电台DJ播一下,感觉效果不好,就不播了。再有就是网络,虽然为歌手提供了新渠道,但网络上的信息量太大了,你听完一页的歌也记不住一首。渠道多其实对歌手来说不是件好事,因为你要忙于到各种渠道去推荐歌曲,反而不像以前那样集中到一个点。
记者:这个时代会有经典歌曲吗?
陈慧娴:很难听到了,现在大家唱的还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歌,今天娱乐生活多了,反而难有经典之说。
记者印象
采访当天,足足一个下午,陈慧娴在采访间里先后接待了不下6组记者的采访,其间只出门去了一次洗手间。当摄影记者提出拍摄要求时,陈慧娴在一面白色的墙体前迅速摆出了N种造型。我问陈慧娴:“是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外形?”她答:“这是我的工作嘛,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属于条件反射。”后来陈慧娴还专门让助手查看了摄影师相机中的图片,并嘱咐道:“你们看仔细点,不好的就删了。”
关于那些八卦往事,我小心翼翼地提出问题,反倒是陈慧娴的直白让我和摄影师感到意外:“怎么会有一个女明星如此释怀?”也许只有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女人,才会如此淡定地面对一个陌生人,娓娓讲述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来,其中她的情绪有不屑,有矜持,有遗憾,也有甜蜜。再想到陈慧娴在意外表这事,我也就释怀了———难道还不允许一个经历过浮浮沉沉的女人爱美吗?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511/20151108121736699.jpg
回首过往
心满意足之时选择了离开
“时针到这里暂停可算贪,却笑哪里会有筵席不散,未如列车开走会再返,时光借了必定要还……” ———《心满意足》1984年初,一张唱片《少女杂志》将三个女中学生带进了大众的视野,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就是18岁的陈慧娴。紧接着凭借成名曲《逝去的诺言》,陈慧娴获选当年香港乐坛最有前途新人。1986年,21岁的陈慧娴正式加盟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成为校园少女偶像的代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陈慧娴却在1989年选择退出歌坛去美国留学。时隔23年,回首走过的辉煌,陈慧娴说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曾想过当一名DJ,一名老师,但最终还是站在了麦克风前。
记者:如果当时没有当歌手,你会选择什么职业?
陈慧娴:当时我除了唱歌,还喜欢朗诵,因为我有一把好嗓子嘛(笑)。中学的时候我想过要去做DJ,那个时候经常听电台,觉得那些DJ的声音都好迷人。后来从美国留学回来,也想过不再做歌手。当时的香港年轻人说话有很多懒音,我对这点很看不惯,想过去做教育,但家里人都不赞成,所以我还是做回了歌手。
记者:当初为什么要在事业高峰期隐退去读书?
陈慧娴:小时候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我中学毕业后就投入歌唱事业,没有时间继续读书,完成学业一直是我的心愿。当我存到100万港币时,我就决定要暂时退出歌坛去念书。
记者:退出歌坛时的状态如何?
陈慧娴:心满意足,从1983年到1989年,我已经收获了很多,有很多大家喜欢的歌,得到了一帮忠心的歌迷我去读书是开始另外的一种生活,如果只是不停地唱歌,人生好像不够丰富。用了四五年的时间读书,给了我另一种体验,充电对于歌手是必需的。
记者:从明星变回了普通人,适应吗?
陈慧娴:适应啊。我当歌手时也是工作之后就回家,生活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分别,或者说我就是一个唱歌的普通人,所以退下来心情十分平静。我这个人本来就很随意,平时穿衣服都非常随便,随便到好多人都认不出我。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511/20151108121736496.jpg
陈慧娴缭绕的歌声,令不少人陶醉不已。当她步下表演舞台,脱去舞衣,她又是个渴望平凡生活的人,追寻自己理想的生活,掌握命运,独立处事,不随风摆柳。她是娱乐圈中的一股清流。
11月24日,乐坛天后陈慧娴将再次在广州开唱,她期待把演唱会现场打造成一个“上演人生中悲欢离合的候机大厅”,让那些熟悉的旋律带着歌迷一起重温旧日时光。近日,来到广州为演唱会做宣传的陈慧娴接受了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聊的好像都是过去的往事。如今的陈慧娴流露着一份淡然,哪怕对那些陈年八卦,她也坦白作答:“现在我一个人过得很好,经历过前度,我已经不再需要依靠一个男人的肩膀。”
广州开唱
在候机厅上演悲欢离合
“藏身于无人机舱,心跟你道晚安,离离细雨茫茫星光,明朝早别来惊慌,投奔于遥遥他方……”———《夜机》1988年,陈慧娴在当时的广州体育馆开唱,成为首位在广州举行个唱的香港歌手;1998年,陈慧娴又成为首位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举行一连两场个人演唱会的香港歌手;2010年7月,陈慧娴在天河体育馆连开两场演唱会,与近7万歌迷一起重温了旧时时光……不一样的是时间,相同的是每次都一票难求。今年11月24日,陈慧娴将再来广州,这一次她把演唱会的地点选在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
记者:为什么想到把现场打造成候机大厅?
陈慧娴:一开始,我们把演唱会的主题定义为“旅程”,属于我和歌迷的人生旅程。在旅途中,难免上演悲欢离合,就想到把演唱会的场景放在一个与悲欢离合有关的地方。候机大厅的点子是演唱会总监想出来的,他的灵感来自于1989年我告别歌坛、去美国读书时,我的歌迷到香港机场送机。那天,监制也在其中,他在远处注视着我和歌迷的离别。所以我们沿用了这个概念,到时候来听我唱歌的朋友就可以跟随熟悉的歌声重来一次人生旅途。
记者:当晚是否会演绎那些经典的歌曲?
陈慧娴:当然会,只有当这些熟悉的旋律响起时,才会唤起歌迷的记忆。比如唱《千千阙歌》、《归来吧》、《飘雪》等,每次音乐响起我自己都会想到唱这些歌时的人和事,我一定会满足歌迷的愿望。
记者:不会把这些经典歌曲重新编曲演绎?
陈慧娴:我想我不会,只有熟悉的旋律才会唤起熟悉的记忆。歌迷既然来听我的演唱会,应该都是来找回忆的,如果把他们习惯的东西都改了,我怕他们会失望。所以我不仅不会重新编曲,也不会请嘉宾暖场。演唱会分为爱情、事业、生活等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空隙就是我换装的时间。这时,现场屏幕上会播放我录制好的VCR,所以也就不需要嘉宾来暖场了。
记者:你很喜欢在广州开演唱会,为什么?
陈慧娴:因为我是广州番禺人啊,对这个地方有很深的感情。而且作为一个粤语歌手,要北上,第一站都会选在广州。每次来广州开唱都有不同的印象,记得第一次1988年我来广州开演唱会,体育馆不大,周围都是讲粤语的人。这些年好像广州的演唱会场馆我都唱遍了,一个比一个建得好,身边讲普通话的人也多了,这些新的变化都会带给我不同的感触。
记者:要唱三个小时,体力能胜任吗?
陈慧娴:没问题,我平时录歌,一首歌就要在录音棚里唱三四个小时。再说了,我又不是郭富城,要蹦蹦跳跳,我只要斯文地唱歌就好了。
https://imgcache.cjmx.com/star/201511/20151108121736725.jpg
黄金岁月
当下不可能再有经典诞生
“来日纵使千千阙歌,飘于远方我路上,来日纵使千千晚星,亮过今晚月亮……” ———《千千阙歌》
陈慧娴走红正值香港乐坛的黄金时期,她当时拿奖无数并创下了不少纪录。1997年,宝丽金宣布陈慧娴的唱片累计总销量超过1000万张。她还是第一个在红馆挑战四面台的歌手。提起那个歌手和金曲辈出的黄金岁月,陈慧娴会有“再也回不去了”的感叹。
记者:有没有想过给自己找一个接班人?
陈慧娴:不需要找啊,我都没有退休(笑)。有一个陈慧娴就够了,我都做得这么好了,当我的接班人压力好大,好惨的啊!
记者:对乐坛现状不太信任?
陈慧娴:不是不信任,毕竟时代变了,大家的娱乐生活都比我们那个时候更加丰富,上网、看电影、唱K、打游戏,渐渐地唱歌的和听歌的人也就少了。
记者:香港乐坛的黄金年代,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
陈慧娴:那个时候大家做起事来很认真,耐得住性子,一首新歌出来,唱片公司送到电台和电视台去打榜,电台DJ会在节目里反复推荐,电视台也会反复播放,让歌曲慢慢传开,大家都愿意给足歌手时间。
记者:现在呢,网络、彩铃,播放的渠道是不是更多了?
陈慧娴:是更多了,但人更着急了。一首新歌出来,电台DJ播一下,感觉效果不好,就不播了。再有就是网络,虽然为歌手提供了新渠道,但网络上的信息量太大了,你听完一页的歌也记不住一首。渠道多其实对歌手来说不是件好事,因为你要忙于到各种渠道去推荐歌曲,反而不像以前那样集中到一个点。
记者:这个时代会有经典歌曲吗?
陈慧娴:很难听到了,现在大家唱的还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歌,今天娱乐生活多了,反而难有经典之说。
记者印象
采访当天,足足一个下午,陈慧娴在采访间里先后接待了不下6组记者的采访,其间只出门去了一次洗手间。当摄影记者提出拍摄要求时,陈慧娴在一面白色的墙体前迅速摆出了N种造型。我问陈慧娴:“是不是特别在意自己的外形?”她答:“这是我的工作嘛,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了,属于条件反射。”后来陈慧娴还专门让助手查看了摄影师相机中的图片,并嘱咐道:“你们看仔细点,不好的就删了。”
关于那些八卦往事,我小心翼翼地提出问题,反倒是陈慧娴的直白让我和摄影师感到意外:“怎么会有一个女明星如此释怀?”也许只有经历过岁月洗礼的女人,才会如此淡定地面对一个陌生人,娓娓讲述自己这一路是如何走来,其中她的情绪有不屑,有矜持,有遗憾,也有甜蜜。再想到陈慧娴在意外表这事,我也就释怀了———难道还不允许一个经历过浮浮沉沉的女人爱美吗?
<p align='center'
页:
[1]